8月7日下午,海南電網調度大樓窗外烏云密布,遠處有轟轟雷聲傳來。下午14時至17時期間,儋州、昌江、澄邁、東方、海口、定安、文昌等地相繼發布雷電橙色預警,受其影響,電網部分線路出現跳閘。
據統計,今年上半年,10千伏及以上線路故障的主要原因在雷擊、樹障。僅10千伏配網,樹障故障約40%,雷擊故障約30%。
難解的“線樹”矛盾
“要致富,先種樹。”這是海南部分地區老百姓的口頭禪,雖玩笑性質,卻也道出樹障清理工作的難度。“橡膠樹,按照海南省的青苗補償標準一般至多是300元/株,但老百姓的要價是千元/株,甚至更高。”海南電網公司生技部有關專責說起樹障清理有苦難言。據透露,橡膠樹較頻繁種植的儋州、東方、樂東、白沙等地,清障工作難度都很大,今年以來,僅儋州地區,清障率還不足10%。
在海南,影響線路運行的樹木主要有橡膠樹、小葉桉、紙漿林、木麻黃等。由于氣候溫潤,日照充足,海南樹木長勢快,且韌性不足,易受風勢影響刮斷導線或倒壓到線路上。上述因素直接導致樹障清理周期變短,樹障清理費用增加。
當前,樹障清理的主要依據是海南省人民政府2009年印發的《海南省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》和《海南省征地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標準》,但執行難度較大。
“老百姓的要價基本都偏高2至3倍,有些地段清障工作因此不斷推延,越推,積累問題越多,短時間內解決樹障問題的難度越大,安全隱患越大。”一線員工說起樹障工作終究意難平。
此外,針對經濟林剪枝清理,政府目前沒有明確的賠償標準,執行難度更大。
“3?8”行動直指樹障清理
樹障清理是電網安全運行的一項基礎工作,多年來,海南電網一直致力于摸索有效途徑暢通樹障清理之路。
海南電網積極爭取省政府的支持,2012年起,將在每年的3月、8月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樹障清理專項行動。各供電局與地方政府建立長效聯動機制,充分發揮各市縣成立的“線路走廊障礙清理領導小組”作用,以《海南省電力建設與保護條例》為依據,明確樹障清理責任主體,按輕重緩急、分級分壓進行清理工作。同時,下撥清障專項費用,提高清障工作效率。
據統計,截至7月30日,海南電網樹障共計31085306株,已經完成危及線路運行部分樹障清理6525327株,還剩24559979株待清理。
下一步,海南電網公司將進一步加大清障工作力度。建立健全主配網線路樹障檔案,根據樹障檔案跟蹤做好清障工作。抓住8月正開展的全省范圍的樹障清理專項行動,重點清理臺風期間重復跳閘的線路和重要輸電通道“保系統穩定”的220千伏輸電線路,保“縣城不黑”的110千伏輸電線路以及為海南省政府確定的60家重點用戶供電的線路,保電網安全、保可靠供電。
同時,從長遠考慮,一方面將加快10千伏配網線路穿越經濟林段的絕緣化改造力度,提高城市配網線路電纜化率。另一方面,將各級電網規劃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,優先保障電網建設項目的規劃用地和輸電線路走廊通道,減輕后期清障工作負擔,提升電網線路安全水平。
雷電“常顧” 電網“心顫”
氣象資料顯示,海南是全國最嚴重的雷擊高發區和重災區,年平均雷暴日113天,最多達149天,年平均落雷密度為11.53次/每平方公里,高居全國之首。雷害事件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-10月。
雷擊頻繁,對電網安全運行有很大影響。
2012年7月31日,瓊海局的110千伏紅乘線故障跳閘,重合成功,故障跳閘原因是線路#128塔處A、C相合成絕緣子被雷擊。
2010年白沙地區110千伏打安站因雷電直擊在設備上,導致主變零序過電壓保護動作跳三側開關,造成全站失壓。
2009年海口地區110千伏丘僑A線因雷擊,導致僑中站全站失壓和電力村站110千伏一段母線失壓,造成海口地區2萬多戶停電。
防雷工作緊鑼密鼓
為避免電網老被“雷”,海南電網公司近些年不斷加強防雷工作投入,強化防雷監測手段,完善雷電定位系統,將35千伏及以上線路納入雷電定位系統對雷電故障進行分析查詢,掌握落雷規律、雷密度;通過安裝架空地線、安裝避雷器、改造接地網等方式,不斷增強電網防雷能力。
安裝架空地線。2009年至2011年間,海南電網共進行35千伏架空復合地線改造25回1430公里。2012年技改立項10回250公里,計劃在2015年前全部線路實施完成,為線路防雷建立第一道防線。
安裝避雷器。在變電站出線側加裝避雷器(原來部分變電站出線設計未安裝)。同時,增加35千伏線路脫扣型避雷器的應用(原線路中未采用避雷器防雷)。截止目前,已經運行的架空線路完成16回48組,10千伏配網線路在雷電頻繁區域絕緣導線增加1659組避雷器安裝。2012年計劃新增35千伏及以上線路立項17回102組, 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251個出線間隔避雷器安裝工作。目前已經完成設計,設備正在采購中。
改造接地網。2012年針對17回35千伏及以上線路2256基地網立項,同時對地網存在問題的330臺配變臺區進行標準化改造。